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对食品加工烹饪的记载全面而细致,央视综合频道CCTV-1“典籍里的中国”以该书记载的“炒鸡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生动感人的农耕文化故事,在当今重农强农的时代背景下,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图1 《齐民要术》(惠富平解读)书影
就蛋类食品而言,《齐民要术》中有荷包蛋、炒鸡蛋、咸鸭蛋等的制作方法,如荷包蛋和炒鸡蛋的制作方法分别是:
瀹鸡子法:打破,泻沸汤中,浮出,即掠取,生熟正得,即加盐醋也。
炒鸡子法: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瀹”(yuè)意为稍煮一会。荷包蛋的作法是将鸡蛋打破,倾倒在沸水中,待其浮上来后,立即舀出,生熟刚好,随手加入盐和醋。炒鸡蛋时,要把蛋黄和蛋清搅匀,加入葱末、盐末、整粒豆豉,用麻油炒一炒,很香很好吃。
尤其是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代农家养鸡产蛋的过程和方法,其意趣不亚于一盘炒鸡蛋。以下仅摘取两段文字:
鸡栖,宜据地为笼,笼内着栈。虽鸣声不朗,而安稳易肥,又免狐狸之患。若任之树林,一遇风寒,大者损瘦,小者或死。
取谷产鸡子供常食法:别取雌鸡,勿令与雄相杂……唯多与谷,令竟冬肥盛,自然谷产矣。一鸡生百余卵,不雏,并食之无咎。饼、炙所须,皆宜用此。
家鸡是由野生的红色原鸡及其它几种原鸡驯化而成。中国的家鸡至迟在3000多年前已被中国先民驯养成功。人们最初驯养鸡,有食用、玩赏及利用雄鸡报晓等多种目的。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西周墓葬中,曾出土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鸡蛋。这些鸡蛋存放在一个陶罐中,保存完好,显然是供食用的。
展开全文
图2 存放在陶罐中的西周鸡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农家养鸡已很普遍。老子《道德经》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孟子说,每个农户都应该养鸡,“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汉代的一些地方官,如渤海太守龚遂、南阳太守召信臣等人,都把鼓励养鸡作为劝农爱民的重要内容。
图3 汉代陶鸡(公鸡、母鸡)
《齐民要术》“养鸡”篇首次对中国的养鸡技术及鸡蛋食用方法作了系统总结,包括种蛋选择、雏鸡饲喂、笼养鸡、鸡的育肥、防抱窝、谷产鸡子等。例如,家鸡是由野鸡驯化而来,仍保留着树栖的习性,古人养鸡时往往会把鸡赶到树林中去过夜。至迟在汉代,人们已改正旧习,散养鸡变为笼养或舍养,鸡在笼舍的横木架子上栖息。这样既适应了鸡的天性,又使得它们能避开风寒,安稳易肥,免遭狐狸危害。
从前述引文还可看出,鸡蛋除过煮着吃和炒着吃以外,古人还有讲究。《齐民要术》明确要求食用“谷产鸡子”,即没有受精的鸡蛋。还说一只鸡一年可产一百多个鸡蛋,谷产鸡子不能孵化出小鸡,适宜拿来作荷包蛋、炒鸡蛋。这样才不会杀生,没有罪过。
图4 汉代陶鸡舍
《要术》之后,古籍中关于养鸡的记载较为零散,但可从中发现鸡的品种选育、人工孵化和疾病防治有了较大进步,鸡蛋的加工烹饪方法也更加多样化。此外,经过老百姓的不断选育,历史上全国各地形成不少著名鸡种,如狼山鸡、萧山鸡、浦东鸡(九斤黄鸡)、乌骨鸡、北京油鸡、芦花鸡、桃源鸡、寿光鸡等。其中多个鸡种历经风雨,长期存留,已成为重要的土种鸡资源,受到今人的喜爱、保护和利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惠富平
2023.2.16
扫码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