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不同於掉悔。掉悔是一種我執式的放不下,念念追悔前事而悔恨不安、擾動燥熱,《智論》云:「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正是指此;慚愧則是一種智慧的內省,從客觀的自我檢討中,承認錯誤而放下自我,當下懺悔而獲得清涼。因此我們要常慚愧,而不要生掉悔。
雖然慚愧與掉悔都是由於對境生煩惱所引起的,但有慚愧心的人在面對煩惱時,他會依於法而檢討煩惱的因心與起處,從而看清自己的錯誤與無明,進而虛心地承認:我錯了,我當改進、當懺悔,下次不可再犯!依於這樣的承認,心情不再自我掩飾、欺詐,他調柔地準備接受一切因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後果,而不會推諉過失、怨天尤人乃至逃避因果、業報的面對。他身心安詳地調整自己、懺悔自己,並準備接受一切,因此他不再恐懼、躲閃,他內心清涼、安樂。所以戒經上才說:「懺悔得安樂」!大乘經典亦云:世間有二白法,一者慚、二者愧。慚者懺於己,愧者悔於人,既能懺己悔人,則人格必能漸漸轉為調柔、謙恭,待人必能漸漸趨向忠恕、真誠,做事也必能漸漸做到老實、踏實與任勞任怨。所以說,慚愧心是世間的二白法,能生出種種善法,是修行人的大寶,印光大師之所以自號為「常慚愧」,應該也是這個道理吧。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沒有慚愧心的人,過失只徒然成為惡業增長廣大的資糧;而具足慚愧心的人,則使過失轉化成增上智慧、解脫的力量。具足慚愧心的人,雖然尚是凡夫,可是卻具有聖賢的特質,能任運地涵養種種善法而漸趨圓滿。
就像小草一般,雖然於強風中低身,卻不為強風所毀;具足慚愧心的人,雖受到種種無明習氣與業報的折難,可是卻能在這些考驗當中,下意自省而不為所折。他時時自我反省,而又不記說他人之過;他謹慎做事,又謙卑自牧、功成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