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十三月」是一个问题,涉及中国的天文历法历史。「十四月」又是一个问题。涉及到西周历法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
这个问题,先要说一下简单的天文常识,反正这些内容应该小学学过,我不知道读者记不记得,不记得和记得我都说一下,看下文就清晰一点。
回归年(Tropical year):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又称为太阳年。这个信息古人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获得:星象、测量影子、物候。比如《尚书 尧典》记载的「四仲中星,敬授人时」。(要注意的是,《尚书》不是一手文献,很多是上古代流传下来,周人记录,汉人整理,不一定可信,后人附会、增加的东西很多,所以,不能说尧舜时代中国古人就能精确测量一年的长度。这些文献真假参半,历史研究就是去伪存真,衡量可信与否)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广东佛山、云南开远就在北回归线上。
春分和秋分直射点在赤道。白天夜晚等长。夜晚最长一天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恰好是南半球的夏天。白天最长的一点。
(以恒星位置为参照物测量就叫做恒星年,因为地球岁差,二者有点区别,稍微长一点)
朔望月:也就是月圆月缺,古人通过观察月相知道。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叫「朔」,也就是阴历的每月初一;
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
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
我们知道:
一个朔望月29.530天,那么,一年12个月:12*29.530=354.36。
一个回归年有365.242天(365.242日是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那么如何弥补不不一致,古人就采用了:十九年七闰法,
朔望月:(19*12+7)*29.530=6939.55
6939.55/19=365.2394736842105,约等于365.24。也就是十九年中增加七个月,【12个塑望月】就与一个【回归年】就差不多一样了,而且能与月相对应。
那么,农历闰年则有13个月,383(少见)或384(多见)或385(罕见)天。
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闰」三者配合:【太阳历二十四气】配【太阴历十二月】加【十九年七闰法】,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或者叫夏历。「十九年七闰法」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制定出精度相当高并与天象符合的历法,非常牛X的。置闰方法:也就是如何将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古今是不一样的。如下:
1、先秦的时候,闰月是放在年尾。
2、汉初年,是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3、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任何一个月之后都可以。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一直沿用到今天。
什么叫「中气」问度娘!
--------------------------------------------------------------------
第一个问题:西周金文中为什么有「十三月」:相信答案你也知道,很简单,上面说的年终置润:那一年是闰年,先秦将闰月放在年尾叫【十三月】。
目前,发现刻有闰月「十三月」铭文的青铜器有六件:
其实,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十三月的记录,如《合集2653》与妇好有关的卜辞就有「十三月」的记录:
商代金文也有十三月记录:
引自: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页303
-------------------------------------------------
第二个问题:那为什么又跑出「十四月」呢?不是有【十九年闰七个月】的精确历法吗?也很简单,西周那个时候【十九年七闰法】还没有形成。那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制定【十九年七闰法】的前提是:你必须非常精确的知道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又1/4天。方如此才能定量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制定【闰余成岁】的方法,
逻辑推理:前提和形式同时正确,结论才正确。
第一,十九年太长了,当时积累的观测数据还不够,或者说数据容易中断。
第二,观测技术所限:先秦时代的古人,观测太阳的影子也好,观测月相也好、参照星象,哪一天打雷下雨、阴天大雾就完全没有办法观测,利用物候、温度,比如:小草发芽了,布谷鸟叫了,露结为霜、下雪了,这样肯定是不精确。
所以,如果是测量影长的话,「秋分、春分」或者「夏至、冬至」,连续十九年都能观测到,可能性是很低的,需要两代、三代人积累观测数据都未必。
天文学家李鉴澄认为是古人以地为宇宙中央的模型进行观测,测定的日月在天球上视运动的平率,然后数学计算算出来的,这种方法与日心说:哥白尼体系和月亮会合运动方程式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
李鉴澄. (1992). 古历“十九年七闰”闰周的由来. 中国科技史杂志(3), 14-17.
综上所述,西周观测水平和数学水平还不高,导致历法也不精确,人们发现这一年,增加了一个闰月,但是还是无法协调回归年和太阴年的误差,闰而不尽,就在年终又增加了一个月,叫【十四月】,也就是说这一年闰了两个月。
这对华夏民族这种修地球的民族来说,那还了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间不掌握,错过了农时,耽误了播种季节,岂不是都饿死了?所以,完善历法是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
目前,发现刻有「十亖月」铭文的青铜器有三件:
这一件是宋代人著录的:
甲骨文中疑似「十四月」刻辞不多,十分可疑,有可能不是,非常不清楚。
比如:《合集8966》:
第一,「亖」根本就不清楚。
第二,前面的竖划是10,和疑似是「亖」有个这么大的空位。
有可能数量:510,
第三:很明显是两段刻辞,字大小都不一样。
这个「亖」也不清楚。
常玉芝先生在它的《殷商历法研究》根据卜辞和干支推断,甲骨文中有【闰三月、四月、五月的】,说明殷商有年中和年尾两种置闰方法。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页303)
注意:这是推断,因为甲骨文中没有「闰」字,也不会有「闰X月」这样的记载。
殷商历法详情和闰月如何安置,我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争议很大。我也没有研究,就不多谈了。
至于有些人说的甲骨文有「十五月」,那是人云亦云的胡说,没有的!我反正没看到任何一片甲骨有「十五月」。
------------------------------------------
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十九年七闰法】法呢?也就是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一年是一个回归年有365.242天?我看了几篇研究天文历史专家的论文和专著,可以这么说:学术界大致认为认为【十九年七闰法】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初年形成的:
我只引用两个比较权威一点学者的结论:上文书的李鉴澄和张培瑜:
张培瑜, 陈美东, & 薄树人. (2008). 中国古代历法. 紫台专著.页3
李鉴澄. (1992). 古历“十九年七闰”闰周的由来. 中国科技史杂志(3), 14-17.
---------------------------------
那么,西周有【十四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说明闰法不明,那就争议不小,甚至直接挑战《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组是按正常历法就行推算的周王在世年份的。还可以推翻《史記》中的某些结论,这个话题就很宏达了,有机会再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