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听书?
听书的诟病不少,例如,听书很容易一掠而过,稍不留神错过一大片。如果不总结,不记笔记,几天后除了书名,书中的内容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想想看,听书为什么记不住呢?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个原因:
1、大部分讲书者,是转述他人的书稿,也就是念别人写的东西,犹如囫囵吞枣,即使自己觉得哪里不对劲,转述者也不能遵循自己的体系收放自如、临场发挥,所以有些问题说不明白;
2、作为听书者,你往往很难把握讲书脉络或内在逻辑,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吃得省力,但在消化道里待的时间太短,所以吸收不好。
3、听书的过程,往往是在一心多用的场景中进行的,开车、洗碗、洗澡... 即使听到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但往往因为不能立即用纸笔记录、留下痕迹,事后再想回头去找,如大海捞针,了无踪迹了。
那有人会问了,听书这么不靠谱,耿老师你为什么一年还听200多本呢?
你先要知道,我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主要依靠听书来做两件事:
1、寻找需要精读的好书,充实书单;
2、获取有启发的观点和新的发现,充实思想。
也就是说,我的首要目的是,把听书作为自己筛选是否需要进一步精读的书目的一种途径。
听书过程中,如果听到精彩的观点或想法,手头如果有纸笔,我会记录下第几分钟、好在哪里,以方便以后回听。否则,你想回头在音频里找某个信息,会累死人的。如果身边没有纸笔或者不方便记录,怎么办?我会通过口述的方式,记录在手机的语音里,随后再整理成mp3语音文件或者转成文字保存。
二、时间何来?
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其实,读书时间,跟其他事项的时间管理一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时长;二是效率。
如何增加读书的时长?有人跟我说他没有时间读书。我不信!随便举个例子,每天少睡1小时,每天少用电脑和手机1小时,每天减少东拉西扯的1小时,你就比一般人多了3小时。
核心是什么?如果你没有目标,不仅很难读进去,一本书拖拖拉拉半年看不完,而且你也很难持久。相反,目标和驱动力如果有了,你还能跟我说没有时间读书,谁信呢?确立明确的目标,才是把书读进去的驱动力。
说完了时长,我们再说效率。怎样提高读书的效率?一个核心诀窍就在于专心致志!还有一个诀窍叫“一心多用”,听上去违背常识,实际上是很多人没有掌握它的边界条件和使用场合。例如,你在开车时可以听书,洗澡时也可以听书,别的不说,单单是利用好这两个碎片化时间,能吸收多少新知啊。
需要强调的是,专心致志和“一心多用”这两个诀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彼此互补、并不矛盾。
要想知道更多关于时间管理的诀窍,我在微信公众号“新思维社群”另有专栏文章详述,这里不再啰嗦。
三、如何选书?
首先,你要明白世界上大部分的书是不值得你花时间精读的。我选书是本着终生受用的原则,我认为只有值得终生收藏的书才值得你精读。
有人问,耿老师你精读的书单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来自我平时的搜集!我特别喜欢看看某个领域的懂行的人士怎么说。我经常喜欢问的问题是:“对你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三本书?”看看他们推荐阅读哪些书,不断积累这个书单,随后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把它收藏好,时机成熟后就可以用起来。
应该说,某个时期,一个人的读书侧重点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之下,你在上面提到的同一主题的书单里找书和比书,例如:在同类型的关于演讲主题的30本好书中,你再精选出一本,把这本书作为你对演讲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本书。我就是用这个办法,配合自己在温哥华教授的全英文演讲项目,我把加拿大图书馆里关于演讲和沟通主题的几百本好书,几乎都研究完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精挑细选、千挑万选之后,方可纳入你的行动,开始落实你个人精读的“小书单”,朝着你的目标奋进。
四、如何读书?
有了精读的小书单,我们再说说怎样读书。我用的是主题分类基础上的T型阅读法,纵向精读+横向泛读。
如何纵向精读?我喜欢到咖啡厅或学校教室里读书,用整块而且不被打扰的时间精读一本书,因为这样效率最高。我发现,当我精读完五本同类主题的书后,吸收完五位作者的东西,对这个主题足够了解再加上实践感悟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水平可能可以超过他们,此时,再给你第六本这个主题的书,你两小时就消灭了。也就是说,同一主题的书,越读越快。
关于精读的目标,我琢磨出了12个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超得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独自读书,跟别人的讨论分享也很重要,之后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反思也不可小视。就这样,从“知”到“行”,从“知道”到“做到”。
如何横向泛读?先把精读过的、同一主题的书试着串起来,建立横向的联系并构建更高层次和更大的画面,按照系统思维、以拼图法提取核心的知识和技能,重新梳理架构,把碎片化的内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嫁接和归类,做到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如果此时,你仍觉得有遗漏或欠缺之处,可以加上泛读,通过涉猎更多相关主题的书籍,进行查漏补缺,到后来你的知识体系就会变得非常完善了,看问题、做判断就不容易失之偏颇,在“知行合一”之后,渐渐地,你也就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读书本身是“输入”,而目标应该是“输出”。唯有输出,才能让你学以致用,才能让你反省提高,才能让你更好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行动,我认为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我来总结一下,首先,通过目标驱动来挑选书单,依托时长和效率,把读书的精力花在有价值的图书上。然后,用主题分类基础上的T型阅读法,纵向深入地精读和横向泛读查漏补缺,先博采众长,而后自成一体,进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独立判断。
来自:老耿新思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