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怎麼還不去死》一書曾因在台灣六都圖書館預約近2000人,引發社群熱議。難道,妻子們是真的希望「老公去死」嗎?夫妻、婚姻,究竟為何物?夫妻以及男女之間的問題,終究是古今中外永遠探討不完的主題。(本文節錄自《老公怎麼還不去死》一書,作者:小林美希,台灣東販出版,以下為摘文。)
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妻子之所以盼望丈夫離世,原因或許可歸咎於,整體社會對於家事與育兒的性別角色觀念根深蒂固而且持續奉行不悖所致,由此衍生出的男女僱用不平等現象更造成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夫妻別姓問題也是源自同一個病灶。
從性別(社會性別)平等角度來看,本書頻繁出現筆者平常盡量避免使用的詞彙,或許會令有些讀者感到訝異。這當然是因為如實還原採訪對象所說的話才會如此,但同時也想藉此證明一件事:性別角色觀念時至今日依然在日常生活中令受訪者們深受其苦。
比方說,1975年生的筆者這一輩人,父母親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當時的女性結婚後,就算不願意也得「主動離職」並隨夫姓,而且這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導致日後不得不過著仰賴另一半經濟能力的生活。
即便自願成為全職主婦,當個賢內助操持家務與育兒,卻往往不被重視,付出的努力無法獲得評價,令許多太太感到煩惱。畢竟那是個大眾對離婚仍持有偏見的時代。
女性一旦辭去工作出現空窗期,要再度就業便相當困難。若有小孩的話,教育費的開銷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從幼兒園到大學就算全都讀國公立也大概要花769萬圓,國中小讀公立,其他讀私立時大約需要1280萬圓,若全都讀私立的話,費用約莫為2205萬圓。
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女性沒有自信能靠著一己之力拉拔孩子長大,而無法下定決心離婚,接著就是無止盡的忍耐。
(延伸閱讀│「婚內單身」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假裝單身,解決婚姻90%煩惱)
時代變遷,「結婚離職」現況依然沒變相較於嬰兒潮世代的年輕時期,現代人對於離婚的排斥感已大幅淡化,但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離婚的情況,在經過3、40年後的現在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從正式施行到現在已過30年,約有6成的職業婦女在生下第一胎後成為無業狀態的這種趨勢依然毫無改變。
如今每4位孕婦中就有一人遭到懷孕歧視。從前的「結婚離職」不過是換個包裝變成「懷孕解僱」或「育嬰假解僱」罷了。換湯不換藥,有孩子的女性依舊被迫退出勞動市場。
若為非正職人員,資方只要不更新契約,便很容易達到合法解僱的目的。初職(第一份工作)為非正職人員的女性約有5成之多,女性的非正職人員比例占了整體的6成,這種異常數值不但創新高,也讓女性的就業情況更形惡化。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即便身為正職員工,在以長時間工作為前提的職場環境下,根本無法兼顧工作與育兒,令女人不得不放棄而選擇離職這條路。就算有辦法在育兒的同時持續就業,但帶孩子和家事的責任仍是集中在女人身上。所以女人的身心只會愈來愈疲憊。
請育嬰假、轉換成育兒減少工時的方式早點下班去接孩子、當孩子突然生病時調整工作安排,這些事大多是女性在承擔。結果導致女性在職場的評價低落,往往被譏諷「所以就說女人不中用嘛」。
(延伸閱讀│中年夫妻相處之道:有時「不說話」就是最好的婚姻穩定劑)
與其追求這種以丈夫死亡為前提的夫妻關係,建構彼此對等的關係才是比較正面健康積極的。(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當女性想要追求經濟獨立,卻總是腹背受敵基於不勞就無獲(no work﹐no pay)的原則,任時光荏苒,女性的薪資依舊沒有起色。放眼全世界亦會發現,有孩子的男性與女性呈現出極大的薪資差距。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這種因生產所衍生的薪資差距稱之為「母職懲罰」。根據2010年OECD在16個加盟國所取得的資料,擁有全職工作處於懷孕‧生產適齡期(25~44歲)的女性之間,育有未滿16歲孩子的女性與男性的薪資差距,大於沒有孩子的女性。OECD整體所顯示的差距為14%,但日本的差距最大,有孩子時的差距甚至高達61%。當女性帶著孩子成為單親媽媽,就會立時面臨經濟困境。
即便女性從事能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的工作,也會因為工作環境嚴苛而乾脆求去。公立學校的教師每5人就有一人單月加班超過一百小時(2012年,全日本教職員工會)。有8成的護理師表示因為必須輪夜班與人手不足的緣故而考慮離職(日本醫療勞動公會聯合會)。
教保員因為幼兒園的民營(私有)化而被迫接受低薪與長時間工作。2013年的教保員離職率在公立機構為7.1%,私立則是12%。在私立機構的工作年資未滿兩年者達17.9%(厚生勞動省)。在安養設施服務的照護人員離職率亦高達17.7%(照護勞動安定中心)。
長年以來以女性為主體而且表現活躍的專門職業,是女性們出自「想從事這份工作」的意志而努力學習,通過考試所得來的,因此離職所代表的意義比辭去一般企業的工作還重大。
即便女性想要追求經濟獨立,卻總是腹背受敵──
所以,已婚者考慮離婚時,相較於毅然離婚,好好把握「利多制度」反而划算,因此腦中才會閃過遺屬年金的念頭。
礙於正文篇幅有限未多加以著墨,其實警察與消防員等因公殉職的撫恤金相當豐厚,到處都會聽到有人表示「朋友說『希望丈夫能殉職』」。
警察與消防員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殉職時,會分別發給家屬最高6千萬圓與3千萬圓的「撫恤金」,提供適足的保障。這兩種職業在聯誼派對中的人氣亦相當旺,實際上甚至還會舉辦限定男性「警察‧消防員」參加的派對。
只不過,與其追求這種以丈夫死亡為前提的夫妻關係,建構彼此對等的關係才是比較正面健康積極的。現今日本的勞動環境最需要的是,不分男女性別、正職與非正職,落實同工同酬的制度,讓單親家長有辦法達到足以獨立撫養孩子的年薪4百萬圓水準。
再者,在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的現在,若育兒制度依然脆弱不完善的話,夫妻的感情終究會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
●為何過半韓國年輕人不想結婚?八年級生倒塌的婚姻觀、子女觀
●名人夫妻因生子計畫不同結束婚姻│婦科醫:做出為自己負責的選擇
●婚姻難的不是山高路遠,而是鞋裡進沙還得前行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家事育兒全放棄還要人服侍?!來自絕望妻子們的深層怒吼》,作者:小林美希,台灣東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