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综合设计上来看,“长门级”战列舰也已经是落后的了,根本就跟不上当时造舰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足够的升级改造空军,因此,对于当时正处于扩张时期的日本来说,海军急需一款新型的主力战舰来弥补自己在面对美国海军时力量上的劣势,但是,在没撕破脸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限制很大,不仅仅在主力战舰的数量上不能超过美国,同时,海军舰艇总吨位更是最多只能达到美国海军的60%。在这种前提下,日本海军很难做到在西太平洋海域与美国海军硬碰硬,而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也就意味着,早期制定用来应对美国海军的“迎击决战计划”流产。
▲1937~1945年美日造船吨位对比
“迎击决战计划”这里不作详细讨论,简单来介绍一下取代这个“迎击决战计划”的“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因为“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就与这个作战计划有关。“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顾名思义,总共分为9个作战阶段,分批次、分段地利用战列舰到潜艇之间的所有海军参战舰艇,对美国海军的主力进行歼灭。其中,第四阶段“内南洋前哨站”以及最后的“大决战”阶段中,就需要用到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但是前面已经有提到,因为有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根本就不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双方彻底撕破脸之前,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其实走的是这种路子,即:在提高主力战舰单舰战斗力的前提下,打造一种以“超级战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用来弥补己方海军在主力舰艇数量上相对于美国海军的劣势,同时,制定“海军舰艇补充计划”,逐渐扩充本就缺少的航母、巡洋舰、潜艇等舰艇的数量。
▲“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
因此,这个就是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要造出“大和级”战列舰的根本原因,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30年代中后期,日本正处于扩张初期,但是还没彻底和西方撕破脸),海军方面急需一种“大和级”这样的超级战舰来组建核心作战编队,以便到了后期拥有足够的实力在西太平洋海域对抗强大的美国海军。至于为什么不造航母,这个在最开始已经说了,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心中的主力舰艇,没经历过二战的航母还不能撼动战列舰的地位。当然了,“大和级”战列舰实际上也只造了两艘,分别是“大和号”和“武藏号”,而且这两艘战列舰的下场也不怎么好看,可以说都是在首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海战时就被击沉了,而击沉这两艘战列舰的主力,就是美国海军的航母。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自诞生之日起,到被击沉,都没有如愿以偿的参加过一场与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战列舰为主)之间的“日德兰式海战”,对此,也只能说是:时代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