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怀古的小易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常用“断肠”一词来形容伤心到极点或者忧愁到极点,尤其是在唐诗和宋词中更是频频出现“断肠”、”愁肠“等字眼,比如唐诗中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霜,云雨巫山枉断肠”、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宋词中苏轼给前妻的悼亡词《江城子》中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收尾;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元朝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表达思乡之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断肠这个词为何能用来表达伤心和忧愁呢?这就要从“断肠”这个词的由来说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第二十八》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说的是东晋名将桓温去攻打蜀地的成汉政权(“东晋十六国”中十六国之一,最终灭于桓温),古诗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的就是巴蜀之地。桓温的军队从水陆西进,进入巴蜀腹地。大军前行,在大军一侧却有一个“不速之客”始终尾随。这个“不速之客”乃是一只母猿。母猿为何要一直跟随桓温的战船呢?因为它的孩子被一名军士捉走了,它是来找孩子的。要说起来,这只母猿也够凄惨的。它一路追,一路悲伤的哀嚎,竟然足足追了一百多里的路程!最后,母猿跳上战船,结果当时就死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桓温军队的士卒剖开母猿肚腹,竟然发现,母猿的肠子已经一寸寸断裂!原来,它是伤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肝肠寸断”!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来形容。
巴蜀猿猴传奇,除了桓温这个事情外,还要三国时代的邓芝。邓芝是蜀汉名臣,他喜欢射猎,巴蜀多猿猴,有一次,邓芝便射伤了一只猿猴,猿猴用树叶自己包裹伤口。邓芝叹息自己命不长久。结果邓芝不久之后便死了。读史每到此处,不免叹息:人之无情,尚不如一猿猴。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肝肠寸断的悲剧往往是人一手酿成的!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实在此之前,断肠这个词就已经在诗中出现,三国时的曹丕在《燕歌行》中就用“念君客游思断,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借用妇女柔肠寸断的念君思夫之情,来表达“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战争徭役之苦。
其实断肠这个概念最早是源于外科手术,《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在中医学中认为,悲伤、愤怒、焦虑等情绪可以使健康的食管管腔变狭窄甚至完全堵塞,饮食通过时间延长。因此当人们情绪低落是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腔内压力变化也与情绪状态有关。临床上可见大悲后的人诉胸骨后发堵、下咽不利等症状与这些变化不无关系。郁闷,难过,往往你的消化功能会变弱,肠胃蠕动放缓,食欲不振。如果你紧张,很有可能会导致胃痉挛。古代人信息、医疗和交通都不发达,所以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就很难得到宣泄化解。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情绪低落容易导致食欲不振,同样食欲不振也会引起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现象。
云雨巫山枉断肠
虽说断肠一词用来形容忧愁是在东晋之后,但在东晋之前的曹丕就应用到了诗中,由此很多朋友就要怀疑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了。其实不管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可以结合自身。肠胃不好经常闹肚子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肚子的疼痛是深沉而又连绵不绝,不可见又难以捉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这和我们的思念、思乡、相思之苦其实都是非常相似的。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断肠这个词,其实一般并不是引用那只猿猴的故事,而是从肠胃不适的经历所发出的感慨或许更为确切?